韓愈:天為陽山降申甫
發(fā)布時間:2013-7-25 09:27 | 發(fā)布者:陽山網(wǎng) | 查看: 2996| 評論: 0
“誰將邑宰限奇才?天為陽山降申甫”,這是明代陽山知縣陳應(yīng)龍《游息洞》詩刻中的最后兩句,它生動地反映了陽山吏民對韓愈謫陽的矛盾心態(tài): 一方面是憂憤地質(zhì)問:“誰將邑宰限奇才”?為韓愈遭遇鳴不平,因為韓愈是不世之才,把他限制在窮僻的縣宰任上,是極大的人才浪費。這是誰之過呢?詩外之意,矛頭指向德宗皇帝,因為處置韓愈的拍板權(quán)在他手里。 另一方面又為陽山慶幸:“天為陽山降申甫”。甫,古代對男子的美稱。詩里說的申甫,指申屠剛,漢代茂陵人,為人方直。東漢光武帝七年征拜侍御史,后任尚書令。帝欲出游,剛以隴蜀未平,不宜宴安逸豫勸阻。帝不從,剛乃以頭抵輿輪,使車不得行。后以數(shù)諫忤旨,出任平陰令,終太中大夫。詩中以申屠剛喻韓,認為陽山有申屠剛式的人物出任縣令,是天賜的大福音。 韓愈在陽山 “有愛在民, 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” 不平與慶幸的矛盾心態(tài)均是源于對韓愈的景仰和崇拜。韓愈確實是不可多得的歷史人才,他的影響使無數(shù)帝王將相相形見絀。在中唐的政治舞臺上,他扮演過監(jiān)察御史、考功郎中知制誥、刑部侍郎、國子監(jiān)祭酒、吏部侍郎等角色,所至皆有政績。但他的主要貢獻是在文學上。他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,主張繼承先秦兩漢散文傳統(tǒng),反對專講聲律對仗而忽視內(nèi)容的駢體文。為文氣勢雄偉,說理透徹,邏輯性強,被尊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首。在封建思想道德方面,他也有獨到的建樹,堅決反佛排道,大力提倡儒學,以繼承儒學道統(tǒng)自居,開宋明理學家之先聲。故宋人蘇軾對他推崇備至,稱他立下“文起八代之衰,道濟天下之弱”的豐功偉績。 韓愈遭貶陽山是他剛獲得監(jiān)察御史職位的貞元十九年(803年)十二月,原因是上疏為關(guān)中災(zāi)民請免租稅,得罪了權(quán)臣,是個令人寒心的大冤案。其時韓愈正當盛年,且好不容易登上“朝官”臺階,錦繡前程剛剛打開,突然遭此打擊,其痛苦之狀是可想而知的。但韓愈畢竟是韓愈,他在經(jīng)過初期的驚惶失措后,還是挺過來了。《新唐書》說他在陽山“有愛在民,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”;陽山至今存有為紀念他而改稱的賢令山(原名牧民山)。據(jù)此可以推知,韓愈與陽山的吏民相處得不錯。 公務(wù)和公余 調(diào)解民事, 游山玩水與民同樂 今人既不能苛求古人,也不能將古人現(xiàn)代化,任意拔高,應(yīng)尊重歷史,人物評傳要恰如其分。有關(guān)韓愈在陽山的史跡,除《新唐書》那句“有愛在民”的記述外,不見有任何史載。筆者從其詩文研讀和陽山遺跡調(diào)研中歸納,韓愈在陽山的活動可分為公務(wù)和公余兩大部分。 唐制,縣分上、中、下三等,下等縣只配丞、尉各一人;但韓愈任縣令的陽山無丞尉配置,是個連下等縣都不配稱的“等外縣”。其荒僻程度可想而知。當這樣“天下之窮處”的父母官,他的公務(wù)活動主要有兩項;一是收租。收租有時令性,到時候“畫地為字”,告以出租賦。鄉(xiāng)民都會“奉期約”,不用操大心勞大神;二是處理民事糾紛。這項工作很費神,因為“夷言聽未慣,越俗循猶乍。指摘兩憎嫌,睢盱互猜訝”(《縣齋有壞》)。他總是耐心細致地調(diào)解民事,平息爭執(zhí),化解矛盾,因而獲得邑民的信賴和尊重。 韓愈在陽山的公余時間很多,如何打發(fā)呢?他開展了多種活動: 一是讀寫詩文。韓愈在陽山期間的讀書方式有些浪漫,他喜歡在三幾個弟子的陪同下登至縣衙后山的幽靜處,一邊賞景一邊讀書,充溢著“出宰山水縣,讀書松桂林”(《齋讀書》)的特別情趣。至于他讀的什么書,史無明載,不得而知。他所寫的詩文倒有稽可查。據(jù)陽山有關(guān)人士統(tǒng)計,著文有6篇,詩歌23首。 二是游山玩水。唐代陽山雖然荒僻,但山清水秀,自然風光很美。韓愈竟日游娛其中,借以消愁遣悶。小北江是他最喜歡的一條游覽線,他嘗蕩舟漫游,“維舟山水間,晨坐聽百鳥”,觀看“宿云尚含姿,朝日忽升曉”的天地變化;也曾“白云日幽尋”,走入崇山峻嶺,捕捉那“地遐物奇怪,水鏡涵石劍;幕ǜF漫亂,幽獸工騰閃”的荒野奇觀。詩人以“常思得游處,至死無厭倦”的興致遍覽陽山的奇秀風景,他從中獲得了莫大的慰藉和特別的靈感,也使得“藏在深閨無人識”的陽山名勝從此有名于天下。 三是輔導弟子。韓愈雖然只身來到陽山,但他并不孤寂,因為不斷有慕名者前來拜訪和求教。據(jù)統(tǒng)計,當時親赴陽山向韓愈趨步求教的青年有區(qū)冊、區(qū)宏、竇存亮、劉師命等人。韓愈高興地與這些上門弟子朝夕相處,耳提面命輔導他們。他們師生常聚集在“哀猿醒俗耳,清泉潔塵襟”的幽靜處同學共研,不拘禮節(jié)地相互切磋學問,營造出“詩成有共賦,酒熟無孤斟”的活潑場景。 四是交接友朋。在陽山期間,與他聯(lián)系最密切的是同時南下的“貶友”張署(時任湖南臨武令),兩人有多首詩歌交流;與同州貶友連州司戶參軍王仲舒也很合得來,曾應(yīng)請為王仲舒所建之亭命名作記;與鄰近的郴州刺吏李伯康也很要好,李刺吏贈紙筆予他,他饋贈黃柑予李刺吏,并賦詩致謝。在陽山,韓愈還用了不少時間給關(guān)心他的遠方好友寫信,以傾吐煩惱和獲取信息。友朋的來信成了他戰(zhàn)勝眼前困苦的精神支柱,使得他“投章類縞帶,佇答逾兼金”。 五是江畔垂釣。他常與他的學生去湟川河畔,翳嘉林,坐石磯,投竿而釣,陶然以樂。還饒有興趣地參加群眾性的“叉魚”游戲,與民同樂。當脫手一刃,刺中游魚時,他就像獵人獵得野獸那樣雀躍興奮,引得在場的“文客驚先賦,篙工喜盡謠”。這使他暫時拋卻了“憂累”,陶醉在與民同樂的氛圍中。 綜上所述,韓愈在陽山的業(yè)余生活多彩多姿。他憑借這些活動度過了在陽山的寂寞時光,也給后人留下了諸多瞻游追尋的勝跡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