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桂陽嶺,下下復高高,人稀鳥獸駭,地遠草木豪,寄言千金子,知余歌者勞! 是什么樣的一個地方,讓一代著名詩人劉禹錫發(fā)出這樣的感嘆?
【順頭嶺】位于連州市大路邊鎮(zhèn),是一個名不見經(jīng)傳的小村莊,村里有一條順著山勢蜿蜒逶迤的古道,這里曾是秦漢時期溝通五嶺南北的第一條古道。
秦漢古道陡峭險峻,上山下嶺很是艱辛。一千多年前,劉禹錫被貶連州,走過這里,他帶領(lǐng)一家老小,翻越大山,心生凄涼,留下“下下復高高”的感嘆。歷史的厚重無庸置言,千年以后,我也只能懷著重溯歷史的心情,踏上這條載滿時光的古道,領(lǐng)略古人翻越五嶺的艱辛。
天蒼蒼,野茫茫。風吹草低見牛羊。 走進秦漢第一古道,這首詩不自覺就從嘴里溜了出來。天似穹廬,籠蓋四野。古道的石頭上的橫紋都是古人一點點刻出來的,可見古人很早就有了防滑意識。 涼亭南門的石匾額上寫著“南天門”,意思是登上了這座涼亭就如登上了天界之門,也告訴行人,到了涼亭就已經(jīng)登上了山頂。小窗旁邊一排圓孔,大抵應(yīng)該是以前的守衛(wèi)亭,被拆之后留下的。
往日挑夫們走到這里,都會歇一下,用針扎小腿,因長期負重行走,流出的都是黑血,據(jù)說這是他們讓腿放松的方法,當時的情景難以想象。
順頭嶺上的南天門亭,始建于何時,已經(jīng)難以考證,只知重修時間是清代乾隆年間。涼亭用厚厚的青石條砌約數(shù)米的基地;匾陨鲜羌雍竦拇u墻。涼亭的兩個大門是用青石條架成的拱門,拱門上各有一塊題寫亭名的石匾額。北門的石匾上刻著“廣蔭亭”三個楷體大字,寓意過了涼亭就是廣東,廣東會給商旅帶來“福蔭”;或意指這座涼亭能“蔭庇”過往大眾。亭內(nèi)靠近大門的旁邊還有供過往行人和馬驥飲水的蓄水槽。門口的石像,頭已被破壞,看不出原形,我想應(yīng)該是個石碑座,石像是龍的第一子:贔屭(又稱霸下,形似龜,好負重),上面的凹槽應(yīng)該是以前馱著的一塊石碑。石碑座旁邊僅剩的一塊碑文,已然殘破不堪。這更加證實了我的猜測。碑文依稀可見“伏波將軍”幾個字,應(yīng)該是記載著西漢伏波將軍平定南越丞相呂嘉之亂的那段歷史。 順頭嶺的半山腰還有一座涼亭,叫“懷清亭”,此處正是湖南與廣東的交界處。記載建亭歷史的碑文已不見,這座涼亭始建于順治十八年(公元1661年),重修于乾隆五十八年(公元1793年),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了。據(jù)說在亭內(nèi)墻壁上可以看到美女照鏡圖,但是時間已經(jīng)把她打磨地辨不出原來模樣。懷清亭旁邊的樹叢里有一股泉眼,山下的居民由此引水下山供飲用,冬日里泉水格外溫暖。
掩映在草叢下的石板路,初見以為是村民為方便上山而鋪設(shè)的,經(jīng)當?shù)厝私榻B才知道這是古時進京的唯一通道,清晰可見的馬蹄印彰顯著昔日的繁華。村民家做農(nóng)活用的馬匹,在這古道上更顯蒼涼。
隨著時代的變遷,高速公路與鐵路運輸?shù)目焖侔l(fā)展,順頭嶺這段石板早已被人們遺忘,淹沒在萋萋芳草之中。順頭嶺村也失去了往日的繁華,只有雄踞于山巔的“南天門”涼亭,仍然靜靜地向世人顯示當年的輝煌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