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帖最后由 美人魚真的美嗎 于 2014-8-29 16:56 編輯
甘肅那然色布斯臺音布拉格.jpg (152.77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24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14-8-29 16:49 上傳
甘肅那然色布斯臺音布拉格
黑龍江綏芬河.jpg (160.4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17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14-8-29 16:49 上傳
黑龍江綏芬河
內(nèi)蒙古策克.jpg (128.03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22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14-8-29 16:49 上傳
內(nèi)蒙古策克
內(nèi)蒙古二連浩特.jpg (186.76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22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14-8-29 16:49 上傳
內(nèi)蒙古二連浩
新疆阿拉山口.jpg (174.87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23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14-8-29 16:49 上傳
新疆阿拉山口
新疆紅其拉甫.jpg (136.18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24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14-8-29 16:49 上傳
新疆紅其拉
在我國邊境上,與鐵絲網(wǎng)并存的還有一種常見的景觀——國門,這是一種高大的門狀建筑物,形式往往借鑒傳統(tǒng):牌樓式、望柱式、城樓式……但有一點是相同的:每一座都規(guī)模宏大,氣勢不凡。有的國門已經(jīng)成了旅游景點,如內(nèi)蒙古滿洲里與俄羅斯間的國門,這里的國門如今已有五代:第一、二代是俄國人所建,后幾代是我國所建,第五代國門投資2800多萬,已經(jīng)承包給一家旅游公司運營。但大多數(shù)國門還搞不起來旅游業(yè),只是在荒野中挺立著,形單影只。 我去過甘肅省與蒙古國邊境上的一個國門——那然色布斯臺音布拉格國門,國門相當于10層左右高的樓房,外立面是紅色的,在荒野中十分醒目。只是周圍一個人影也見不到,蒙古國方見不到一座建筑物。類似這樣在曠野中挺立的國門還有許多:二連浩特國門、阿拉山口國門、紅其拉甫國門等。我看到的情況是,凡是邊境上兩國交往的口岸,中方都建有國門,對方卻較少修建(即使有,也很簡易)。因為是中方單方所建,因此國門都不真正建在邊界線上,而是建在中國境內(nèi),距離邊界線有一段距離的地方。進入中國的人,是先跨過邊界線,再入國門的,即先進屋,后入門。有統(tǒng)計資料表明,截至2008年,在我國對外開放的、國家批準的一類陸上口岸已有76個,這些口岸大多建了“國門”。邊境地區(qū)的這些國門,可以說構成了一個“國門景觀群”。寫這篇文章時,我查到一篇博士論文,是專門研究邊境線上的國門的。文章把“國門”等同于我國陸上口岸的建筑,其中主要篇幅是探討國門的意義以及怎樣設計國門。作者認為國門的功能是承載著紀念意義,是國家形象的載體(事實上,邊境上的那些國門也的確被修成紀念性的國家象征物)。因此,國門形象的設計應該具有國家元素,體現(xiàn)國家形象,還應有地方特色。 國門,大家心領神會的意義,就是“國”與“門”的意義的組合。所指稱的事物無非就是口岸,即國家指定的,供人員、貨物和交通工具出入國(邊)境的港口、機場、車站和通道。口岸不僅陸上邊界有,海岸港口上有,深入內(nèi)地的大都市機場中也有——北京的機場路被稱為“國門大道”,機場路附近有“國門大廈”等酒店,就說明人們對國門的理解就是口岸。看來陸上邊界口岸只是國門的一種,此外還有機場和海岸的邊境口岸。從口岸,即從人員、貨物出入一個國家指定地點的角度看,真正的國門在空中和海岸。
001kzUtjzy6HdWPOScaea&690.jpg (158.53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24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14-8-29 16:49 上傳
滿洲里.jpg (184.66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21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14-8-29 16:49 上傳
滿洲里
如果說空中和海上的國門是理論上的、抽象的,國門必須落實到地上,那么中國各地機場的入境大廳里一個個邊檢入口就是。今天出入境的人大多數(shù)是經(jīng)過空中,由機場的口岸出入的。經(jīng)由陸上邊境那些國門群(主要是北方和西北方)出入境的人數(shù),與從空中出入境的人數(shù)比起來,幾乎是微不足道的——僅舉一列,北京首都機場每天出入境的人均在數(shù)萬以上,而那然色布斯臺音布拉格國門1992年—1993年兩年間的出入境人數(shù)才820人。若從貨物的數(shù)量看,那些經(jīng)由陸上邊境的國門出入的貨物數(shù)量,更是無法與海岸上那些港口相比了。從口岸的角度看,陸地邊界的國門與機場和海港的“國門”比,實在不是一個數(shù)量級的,因此也沒有必要搞得那么高調(diào)和夸張。 邊境線上設置口岸設施,這是十分必要的,但不一定非要搞成紀念性建筑物,如果這個口岸確實有重大歷史事件發(fā)生,那也應該紀念,但我們的國門大多數(shù)不知紀念什么。而且中國的邊界大多是由鴉片戰(zhàn)爭以來,在列強的武力威逼下簽訂的喪權辱國的條約決定的,紀念什么呢?如滿洲里的國門,國門北方不遠處就是清政府與俄國人簽訂《尼布楚條約》的尼布楚城(現(xiàn)在俄國人已更名為“涅爾琴斯克”)。《尼布楚條約》劃定了中國與外國的第一條有現(xiàn)代意義的邊界。歷史學家認為,盡管中國在這個條約中做出了讓步,但還算是平等的,若是滿洲里的國門建在尼布楚,紀念條約的簽訂,我覺得倒也可以。但是近百年之后,屈辱的中俄《璦琿條約》和《北京條約》徹底取代《尼布楚條約》,中國被迫將黑龍江以北、烏蘇里江以東1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割給俄國。在滿洲里西南方不遠處的諾門罕,1939年5月,日本關東軍與蘇聯(lián)紅軍分別代表偽滿洲國和蒙古國在此打了一場20多萬人參與的大戰(zhàn)——諾門罕戰(zhàn)役,為的是爭奪哈拉哈河邊的一塊土地,這一仗確定的邊界使中國東北段的邊界線一下子凹進來,把呼倫貝爾大草原撕開,形成所謂的雞脖子。滿洲里更是喪權辱國的東清鐵路(滿洲里至俄羅斯海參崴)的起點……我真不知道滿洲里國門紀念的是什么?滿洲里的旅游手冊上介紹國門時,總強調(diào)第一、二代國門是俄國人建的,整個中俄邊境在蘇聯(lián)未解體時長達萬里,但是俄國人只在滿洲里建了一個國門,為什么?因為對他們來說,滿洲里的確是值得紀念的地方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