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來大清遠有咁多有趣嘅老地名,快來睇下你知幾個!
發(fā)布時間:2015-2-14 09:52 | 發(fā)布者:陽山網(wǎng) | 查看: 2047| 評論: 0 |來自: 南方日報
時光流逝,但老地名的古樸氣質和人文底蘊卻牢牢鑲嵌于城市的記憶。隨著城市的變遷,人們開始意識到身邊那些親切的地名,不僅是在上出租車時報給司機或者問路時脫口而出,它們更像是一筆寶貴的人文財富,見證著這座城市的時代變遷和生活軌跡?靵砜纯催@些有趣的清遠老地名,你知道幾個? 最熟悉 下廓街: 因在古城墻外,古稱城墻之外為“廓”,且在上廓下游,故名下廓。上世紀20年代,下廓二街西段曾稱驛前路。1966年統(tǒng)稱下廓街。1966年改為人民二路,后復今名。1981年6月分一、二街。 下廓后街:因街位處下廓街北,俗稱后街,故名。1949年分稱余慶里、園石里、興仁里、迎恩里、聚龍里等。1966年合稱新風街。1981年6月改稱下廓后街。為循習慣,東段稱下廓后街余慶里;西段稱下廓后街聚龍里。是主要居民住宅區(qū)。 上廓街: 因處古城墻外,古稱城墻之外為“廓”,街在下廓上游,故名。1966年改稱人民一路。1981年6月復今名。 平安街:因街內曾有“平安社”,故名。1949年前,分成儒林街,儒福街,善慶街。解放后合稱平安街。1966年改稱人民一路。1981年6月復今名并分一二街。 先鋒路:因解放前街有“先鋒廟”得名。1966年一度改稱“反修路”。1981年復稱先鋒街,1990改今名。1985年-1989年間擴寬東西二段,是橫貫東西的中心大道。 學宮街:清末,街內曾建儒學宮,故名。1958-1962年擴寬路面。1966年一度改稱新文一路。1981年6月復今名。 大觀街:清遠市區(qū)西北部,舊城中部。舊街口曾有門樓一座,額曰“大觀”,故名。原來路狹低洼,雨季易澇,1958年至1962年填高擴寬路面,解除了水患。 城隍街:清遠市區(qū)西北側,舊城中部。北宋端拱元年(公元988年)在此建鳳凰臺,稱鳳凰街。明洪武十四年(公元1381年)建城隍廟后改稱城隍街。1966年曾改名為立新街,1981年復今名。街尾最高處靠南是古鳳凰臺舊址,靠北是城隍廟。 起鳳里:清遠市區(qū)西北側,舊城中部。清光緒時始稱此名。傳說“鳳凰”由此飛到鳳凰臺而得名。1966年改稱永紅街,1981年復今名。 麻巷街:清遠市區(qū)西北側,舊城中部。清光緒年間至民國時曾稱“茅巷街”,古時曾在此設馬廄,堆放茅草和草料,故名。 最“色”系 黃坑:太和西南29公里,屬三坑鎮(zhèn)。清康熙年間(1662-1722年)潘姓在此建村。因村建在山坑邊,每逢大雨,上游水土流失,坑水黃濁,故名。 白廟圩:在清遠市區(qū)東8公里,東距飛霞風景區(qū)6公里,屬附城鎮(zhèn)。面積約1平方公里,過去人口2000多人。相傳古時一漁夫在河中撈起一菩薩塑像,將其供奉家中,從此捕魚甚豐。清嘉慶年間,村民集資建廟宇,供奉菩薩,祈求好運。廟宇外墻用石灰粉刷,呈白色,俗稱白廟,村以廟名。清光緒年間,再次設鹽卡,因過往船只甚多,久之,成一商業(yè)集鎮(zhèn),圩沿北江呈條帶狀分布,多磚木建筑平方。交易物產以河鮮,竹器較有名。水路南達廣州,北通韶關,陸路有公路通市區(qū)。 最文藝 竹仔園:在太和西南22公里,屬三坑鎮(zhèn)。清朝中葉,蘇、林兩姓遷此建村。相傳古時有大片竹園而得村名。 香爐腳:含3個居民點。在太和西20公里。相傳清乾隆五十五年(1790年)建村。因村在香爐山下,古時傳說山頂有金香爐,故山名香爐山,村以山為名。解放戰(zhàn)爭時期,連江支隊司令部曾駐此。 最具傳說范兒 向群新村:舊城北側,南起倉后街,北至曙光二路,人口3081人。相傳清代因戰(zhàn)亂曾有數(shù)十具尸骸合葬于此,時稱“鬼仔園”。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辟為住宅區(qū),命今名。建有20多座兩層樓房。1966年改稱向群街。1981年6月復今名。 仙姑塱:太和西北32公里,屬沙河鎮(zhèn)。相傳明末清初建村時,因村水庫(俗稱“塱”)有一女孩溺死潭中,為圖吉利,村人稱之為升仙,古稱塱為仙姑塱。 海田:太和西北32公里。明成化末(1487年)建村。古時曾因山洪暴發(fā),村周汪洋一片,重建村莊后,得名至今。 最草根 吊絲坪:在太和北7公里。屬筆架山林場。乾隆年間(1736-1795年)村人由河源縣和漁壩遷此定居。因昔時山間種有許多吊絲竹,故名。主種水稻薯類花生,以林為主,盛產毛竹、木材、筍干、茶葉,其中筍干、茶葉為清遠五大特產之一。 鐵屎崗:太和西北58公里,濱江上游。清康熙初(約1662年)村人由本鄉(xiāng)白石角遷此建村。傳說古時此地曾有銀的開采和冶煉,村旁山崗上堆滿礦渣(俗稱鐵屎),故名。 冬瓜棚:太和西北58公里。明萬歷年間(1573-1620年)建村。相傳因村旁有一石灰?guī)r石山,形似冬瓜之棚,故名。 最威風 神圣巖:曾名人勝巖,在太和西以北,屬石潭鎮(zhèn)。西漢時已有人在此建村,因附近多石灰?guī)r溶洞,自古被人稱為神圣之地,故巖陳神圣巖,村以巖為名。 巡捕崗:太和西北18公里,1941年建村,相傳清時曾有官兵在附近山崗駐扎,村人稱之為巡捕師,稱山崗為巡捕崗,后稱村名至今。 官人嶺:太和北31公里。明成化十六年(1480年)官姓人遷此建村。因村后有山嶺,故名。 蒲星:在太和西北58公里,明處建村,因村在蒲坑河畔,且經濟較發(fā)達,被譽為“蒲坑一顆星”,故名。 最土豪 大份田:太和北31公里。明朝末期,曾姓由本縣羅東曾公頭村遷此建村。因村前水田寬廣,傳說古時后代分配田地,每份面積都較大,故名。 黃金埗:市區(qū)東偏北11公里,屬附城鎮(zhèn)。傳說明洪武十七年(1386年)一風水先生經此,認為此地風水好,是一黃金之地。后人信此訛傳陸續(xù)遷此定居,并取黃金埗為村名。 陶金坪:太和西北32公里,濱江上游西岸。相傳清朝中期唐姓人再次建村,因村旁濱江河上有金砂,村人在此淘金,故名。 飛機場村:太和東20公里,屬清華僑農場。因民國時陳濟棠曾在此建潖江兵工廠,建有簡易飛機場,故名。 |